毛主席问陈毅:这个年轻人是谁,陈毅说:树林里的三只虎
众人都清楚,林彪在打仗的那些年里,深受毛主席的信赖,毛主席让他大胆地在战场上磨练,所以,林彪的指挥打仗本事进步神速,经常打赢仗。
尤其在解放战争那会儿,林彪指挥着四野的上百万军队,席卷了大半个中国,给中国的解放大业立了大功劳,又一次让人们看到了毛主席独到的眼光。
哎,想想当年井冈山上,有那么多出色的年轻干部,可毛主席为啥就特别喜欢林彪呢?他对林彪的第一好感是从哪儿来的呢?
这事儿得从陈毅的一个小故事讲起。
1928年5月份,红军第四军在井冈山的茨坪地方聚在一块儿商量事情。
最近这段日子,不管是搞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,还是跟敌人打仗,各级指挥员都深深感受到了毛主席带队伍、管军队的独到之处,心里头那个佩服啊,真是没法说。这次开会,本来是想聊聊最近打仗碰到的问题,结果大家聊着聊着,就把话题扯到了毛主席怎么建军队上来了。
那时候,毛主席没在主席台上坐着,而是让陈毅陪着,偷偷找了个安静角落坐下。他说,自己这时候不方便露面,万一出来了,大家说话就不自在了。他不出现,大家才能畅所欲言,不管是夸还是批评,都是心里话。
不出所料,大家都积极站到台上,说话热情高涨,讲得很有激情。
这时候,一个利落的年轻指挥官站了出来,他摆弄了一下手里的笔记本,满脸自信地对大家讲:“这些天,大伙儿都瞧见了,井冈山上红旗飘扬,咱们可是打了不少胜仗啊……照我看来,毛主席建设井冈山的法子就是:敌人一来,咱们就团结起来打他们;敌人跑了,咱们就散开去做老百姓的工作,打倒土豪分田地,建立苏维埃政权……”
这位年轻将军的讲话让毛主席听得津津有味,因为他说到的心坎里去了,毛主席很高兴,便转头问一旁的陈毅:“那位小伙子叫什么名字?”
陈毅讲道:“说起他,就像树林里的三猛虎之一,那个林彪,担任的是28团1营的营长。”
陈毅打了个生动的比方,逗得毛主席哈哈大笑,从那以后,毛主席就把“林彪”这个名字给记住了。
所以,要是想找出毛主席最开始为啥对林彪印象不错,那得多亏了陈毅当时的介绍呢。
没错,虽然陈毅的介绍挺关键的,但毛主席心里也有杆秤。他觉得林彪虽然年纪轻,可从他说的话里能听出来,这家伙挺沉得住气,也挺聪明,以后能成大事。
陈毅和林彪早在南昌八一起义时就打交道了,那时候陈毅是警卫团的指导员,而林彪只是个班长。林彪这人爱动脑子,喜欢研究打仗的事儿,每次交给他的任务都能漂亮地完成。所以,陈毅就留意上了他,等到上了井冈山,他还特地跟毛主席推荐了林彪。
1928年8月份,红28团的团长王尔琢不幸离世后,得赶紧找个新团长来顶上,这时候,毛主席脑海中一下子就浮现出了林彪的名字。
其实,陈毅和朱德都觉得林彪最合适,因为那时候林彪是红28团1营的营长,而且2营的营长袁崇全叛变了,再加上林彪确实很厉害,所以,红28团团长的位置,就是给他留着的。
1930年6月,红一军团一成立,林彪就接过了朱老总的担子,当上了红四军的军长,成了红军里头最年轻的大官,毛主席特别看重他。
林彪果然没让人失望,他不仅打仗时指挥得头头是道,而且在毛主席多次碰到难关时,始终坚定地站在毛主席身旁,给了毛主席很大的宽慰。
1938年3月份,林彪不小心被阎锡山手下的哨兵打伤了,伤得很重。毛主席得知后心急如焚,赶紧派了军队里医术高超的傅连暲大夫去给林彪看病,但为了更好的治疗,后来又安排林彪去苏联养伤。
1942年2月林彪回到国内时,正是抗日战争打得火热的时候。不过,毛主席没让他去前线指挥作战,主要是考虑到林彪的身体状况。
抗战胜利后,中央急着要抢占东北,需要很多能干的人去那里。刘少奇出了个主意,说要成立个东北局,再建个厉害的军事部门来指挥打仗。
刘少奇给毛主席提议了三个军事机关头头的候选人,他们分别是陈毅、徐向前和林彪。
那时候,毛主席正在重庆和蒋介石商量事情,对这三个人选犹豫不决,迟迟拿不定主意。再说了,毛主席之前已经打算好让林彪去山东当军区司令了。
紧接着,情况变得紧迫起来,刘少奇赶紧又给毛主席发了电报,提议让林彪来当统帅。毛主席看过电报后,画了个圈表示赞成。
结果,林彪还没到山东呢,就急急忙忙跑到东北去了,他当上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总司令,指挥东北的战斗。
之后,东北局书记彭真和林彪有了分歧,两人争执了起来。中央觉得这样可能会影响东北的整体形势,所以在紧要关头,毛主席站边了林彪,让他既当东北局书记,又当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司令和政委,而彭真则成了副书记和副政委。
之后,毛主席跟罗瑞卿讲:“现在局势动荡,任务艰巨,只有林彪前去,才能把东北的党、政府、军队和老百姓都团结起来。”
从这事儿能瞧出来,毛主席对林彪的信任,那真是没几个人能比得了。
林彪果然没让人失望,他带着东北野战军四处征战,战无不胜,短短三年内就把东北全境都解放了。接着,他又领兵南下,一路胜利,直打到海南岛,解放了中国的大片土地!
想要知道更多开国将军的传奇故事,不妨去历史客栈的专栏瞧瞧,那里收录了100篇关于开国将帅的精彩篇章。
